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攀升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,其中温室气体甲烷(CH4)和氧化亚氮(N2O)对全球温室效应的贡献仅次于二氧化碳。由于人类活动向水体输入了大量碳氮营养物质,导致内陆淡水(河流、水库、湖泊、池塘、溪流)和河口水体成为大气CH4和N2O的重要排放源,近年来成为全球变化研究关注的前沿。目前有关内陆水域和河口CH4和N2O排放量的全球估算存在很大不确定性,主要是对其通量组分和观测方法学差异缺乏系统性定量评估,导致大量实测结果与IPCC的全球默认值之间存在较大缺口。因此,基于全球观测数据的集成,科学评估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内陆和河口水体CH4和N2O排放量极其重要。
近日,公司邹建文教授课题组通过对全球2997组同步原位观测资料的集成与定量估算研究,辨析了全球不同内陆淡水和河口水体CH4和N2O排放的差异性特征,定量评估了冒泡和分子扩散途径对全球内陆淡水水体CH4排放总量的相对贡献。结果表明,内陆淡水水体包括河流、水库、湖泊和溪流通过冒泡和分子扩散途径排放的CH4总量为95.18 Tg yr-1, 而通过分子扩散途径排放的N2O总量为1.48 Tg yr-1,相当于每年30.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碳排放,约占水体CO2排放总量的60%。其中,冒泡途径排放在总的CH4通量组成中占主导性贡献,占比高达62-84%。因此,国际上早期普遍采用的扩散模型法明显低估了水体CH4排放。本研究得出的水体N2O排放系数明显低于IPCC指南全球缺省值,为进一步修正和更新IPCC全球参数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相关研究成果近日以“Global methane and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from inland waters and estuaries”为题发表在国际全球变化研究领域权威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上。该研究也是课题组近年来围绕流域水体温室气体排放研究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& Technology (2016/2019) 和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(2021) 等刊物上发表相关结果后的又一重要进展。相关研究为了解不同排放途径(冒泡vs分子扩散)和测定方法学(箱法vs扩散模型法)差异的水体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驱动因子提供了数据支撑,同时也为科学编制全球流域水体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提供了基本参考。
全球主要内陆淡水和河口水体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估算
课题组博士生郑雅晶和青年教师吴双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,刘树伟教授和邹建文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,王金阳副教授、英国班戈老员工物公司Chris Freeman教授和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公司夏龙龙博士等共同参与了该项研究。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人才项目和双一流学科经费等资助。
全文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111/gcb.16233